- 林淑娜;白慧莹;王静夷;周萍;朱鸿飞;王欣宁;井玉荣;王颖;王俊;
目的 系统分析国内外老年慢性病共病模式研究的共病模式识别结果、分析方法及数据来源,探讨当前挑战与未来展望,为优化共病精准防控策略及综合管理模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 5个数据库,系统整理老年慢性病共病模式研究的相关文献。结果 纳入32篇文献,高血压、高血糖、心脏病和卒中等疾病组成的心血管代谢性共病模式为识别一致性最高的共病模式,应用频率较高的分析方法为关联规则挖掘,数据来源以大型自然人群队列为主。结论 应加强对老年慢性病共病模式的机制探索,结合多种方法优势开发高阶分析方法,推动多源数据整合,全面揭示老年慢性病共病模式的关系网络和内在规律。
2025年06期 v.26 646-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7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张云飞;张雪;郑学东;师悦;金柏君;姜剑锋;万宇南;牟笛;杨孝坤;秦天;阚飙;周脉耕;耿梦杰;
目的 分析我国2014—2023年甲乙类不同传播途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优化完善我国传染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2014—2023年甲乙类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4—2023年全国甲乙类法定传染病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06.43/10万,甲类传染病总体处于零星散发状态,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总体呈缓慢下降趋势。呼吸道、肠道、血源及性传播、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报告发病以肺结核、痢疾、梅毒和布鲁菌病为主。每年1月、3—8月为报告发病高峰,2月为低谷期,除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各月发病平稳外,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和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均呈现一定季节性。甲乙类传染病男性报告发病率高于女性(IRR=1.61,95%CI:1.59~1.63),各类传染病中男性报告发病率均高于女性。呼吸道传染病中6~<20岁组和≥60岁组占比最高,肠道传染病中0~5岁组占比较高。西部地区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均高于东部和中部。结论 2014—2023年全国甲乙类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仍需根据不同传播途径的高发人群、季节特点和地区分布特征,优化防控措施、调整防控重点,寻求更有效的传染病预防控制手段。
2025年06期 v.26 653-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1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2 ] - 赵一成;杨杰;于茂河;刘凤利;刘媛媛;崔壮;李长平;
目的 了解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MSM)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者(MSM-HIV)接受含依非韦伦的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持续>6个月的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2021年11月17—24日,在全国31个地区(包括22个省、4个直辖市和5个自治区)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患者信息。采用滚雪球抽样方法,线上通过网站社区工作人员宣传,并在微信朋友圈中招募参与者,线下工作人员访问同性恋群体聚集场所招募参与者,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MSM-HIV ART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 311例患者,年龄(29.51±8.38)岁,ART失败297例(22.6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0~<50岁(OR=1.62,95%CI:1.09~2.40)、基线病毒载量>200拷贝/ml(OR=1.52, 95%CI:1.12~2.07)、 ART持续时间>24个月(OR=0.49, 95%CI:0.32~0.75)是MSM-HIV感染者采用含依非韦伦的ART效果的影响因素。结论 应更多关注高龄、基线病毒载量水平较高的MSM-HIV群体,针对其接受含依非韦伦的治疗方案的病毒学治疗失败状况,加强健康教育,提供经济援助与医疗保障,优化治疗方案,使用抗病毒治疗效果更佳且不良反应更少的药物。
2025年06期 v.26 661-6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0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王世捷;翟萌曦;李诺;周龙辉;余清雅;熊璐;张晶磊;龚煜杰;俞斌;燕虹;
目的 研究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的社区参与,不同参与方式与酗酒行为的关系,以及社会资本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 基于本课题组开展的MSM队列研究的基线调查数据,2023年7—12月,本研究使用中介模型估计社区参与和不同参与方式对MSM酗酒行为的影响,并分析社会资本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 纳入1 321名研究对象,社区参与得分(11.21±3.87)分,线上、线下参与得分分别为(5.51±2.00)分和(5.70±2.09)分,参与频率和参与感得分分别为(6.44±2.69)分和(4.77±1.89)分。报告近1个月有酗酒行为者95人(7.19%),酗酒行为与社区参与、社会资本之间均呈正相关(r=0.11、0.10,P<0.001)。中介分析发现,社会资本在线上社区参与(Coef=0.019,95%CI:0.001~0.042,P=0.04)、社区参与感(Coef=0.020,95%CI:0.004~0.039,P=0.01)与酗酒具有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23.26%和17.76%。结论 增加MSM从一般社区中获得的社会资本,降低外部压力带来的酗酒行为,从而减少高危行为,降低MSM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风险。
2025年06期 v.26 66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8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罗喆鑫;马剑光;朱吉忠;燕鹏;肖强;孙铱瞳;黄涛;
目的 分析胜利油田员工心血管高危人群的检出率及主要危险因素特征,为油田职工心血管疾病的精准预防和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2023年胜利油田在职体检员工为研究对象,按照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标准判定心血管高危人群,采用χ2检验、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等方法比较不同组间指标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性别、年龄、BMI、吸烟与饮酒状况等危险因素与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分类的关联。结果 2023年81 775名胜利油田在职员工心血管高危人群检出率28.80%,性别标化检出率27.06%。其中高血压型10.71%,心脏病史型0.83%,血脂异常型13.74%,世界卫生组织模型评估高危型13.14%。男性检出率(35.56%)高于女性(1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检出率随年龄增长和体质量指数升高而增加(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1.72,95%CI:1.55~1.90)、年龄增加[50~<60岁(OR=2.70, 95%CI:1.15~6.31); 60~64岁(OR=2.94,95%CI:1.22~7.07)]、超重(OR=1.53,95%CI:1.40~1.67)与肥胖(OR=2.60,95%CI:2.35~2.88)、曾经吸烟(OR=1.35, 95%CI:1.10~1.67)与现在吸烟(OR=1.19, 95%CI:1.09~1.31)、每周频繁饮酒(≥4次/周,OR=1.56~1.86)是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胜利油田在职员工心血管高危人群比例较高,性别、年龄、BMI、吸烟与饮酒习惯为主要影响因素。应针对男性、肥胖、职工群体制定个性化干预筛查措施,强化早期筛查和综合干预,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促进职业人群健康水平提升。
2025年06期 v.26 672-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0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刘玥;苏海霞;关添元;董春玲;张玉海;
目的探索深度学习方法在非线性生存资料中的处理能力,为复杂生存数据分析提供参考。方法 模拟产生2种不同非线性模式、不同删失比例的生存数据,分别建立DeepSurv、Deep-Hit及Cox比例风险模型,并比较处理非线性生存数据的能力。利用美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作中心维护的统一数据集进行预测模型的实证研究。结果 DeepSurv及Deep-Hit模型在2种模拟数据中的表现均优于Cox模型;在一致性指数上DeepSurv (0.848)比Cox (0.830)提升了2.17%;Deep-Hit (0.834)与Cox (0.830)表现相当。结论 DeepSurv与Deep-Hit模型处理非线性生存数据时的表现比Cox模型更好。实际工作中忽略生存数据的非线性特征可能会导致估计偏差,当面对复杂生存资料或有较高预测准确度需求时,可以考虑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
2025年06期 v.26 679-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9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李盛;赵玉锐;王金玉;李普;李玉婷;
目的 解析兰州市工业区(城关区)、商居混合区(西固区)PM_(2.5)中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的来源,并进行健康风险评估。方法 收集2018—2021年兰州市城关区、西固区PM_(2.5)样本,计算16种PAHs质量浓度,采用特征产物比值法、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PMF)对PM_(2.5)中PAHs的来源进行解析,评估不同人群经吸入途径的暴露风险和寿命损失。结果 2018—2021年兰州市城关区、西固区PM_(2.5)中PAHs质量浓度中位数蒽(Ant)最大,菲(Phe)的质量浓度最小。城关区Phe、屈(Chr)、苯并[a]蒽(BaA)、苯并[b]荧蒽(BbF)、苯并[k]荧蒽(BkF)、苯并[a]芘(BaP)、苯并[g,h,i]芘(BghiP)与苯并[1,2,3-cd]芘(IcdP)的质量浓度均高于西固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非采暖期PM_(2.5)中PAHs萘(Nap)质量浓度中位数最大,Phe质量浓度最小;采暖期PM_(2.5)中荧蒽(Flt)质量浓度中位数最大,苊(Ace)质量浓度最小。Phe、Ant、Flt、芘(Pyr)、Chr、BaA、BbF、BkF、BaP、二苯并[a,h]蒽(DahA)、BghiP、IcdP质量浓度在采暖期时高于非采暖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关区PM_(2.5)中4环PAHs最高(34.50%),6环最低(12.56%);西固区为2~3环PAHs最高(34.79%),6环最低(10.73%)。城关区、西固区BaA/(BaA+Chr)中位数均>0.35,Flu/(Flu+Pyr)中位数均<0.40,Ant/(Ant+Phe)中位数均>0.30,IcdP/(lcdP+BghiP)的中位数为0.20~0.50。城关区,Ant对因子1的载荷贡献最大,其次是DahA、Nap;因子2中主要为Flt、Phe、Pyr的载荷贡献;因子3的主要载荷贡献污染物为苊烯(Acy)、芴(Flu)和Ace;因子4中贡献载荷最高的污染物为IcdP,其次为BaP、BbF、BkF、Chr、BaA。西固区,因子1中BkF、BghiP的贡献载荷最高;因子2中主要为Ant、DahA、Nap;因子3主要贡献载荷包括Acy、Flu;因子4中贡献载荷最高的为Flt、Pyr,其次是Chr。城关区、西固区人群的终生超额致癌风险分别为29.91×10~(-6)、25.29×10~(-6);城关区、西固区人群的预期寿命损失分别为185.98、157.27 min。结论 兰州市工业区和商居混合区PM_(2.5)中PAHs的来源复杂,主要为工业排放、燃煤和生物质燃烧、石油产品泄露或挥发和机动车排放,且具有潜在的致癌风险,存在一定的寿命损失。
2025年06期 v.26 688-6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4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罗玉霞;张小春;舒婷;兰莉;
目的 探讨中国中老年人群睡眠时长对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 利用2011—2020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纳入≥45岁基础信息及随访信息完善的8 446名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根据睡眠时长将入组人群分为0~<7 h组、7~9 h组、>9 h组,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Cox半参数模型、限制性立方样条(restricted cubic spline,RCS)模型进行统计分析,观察睡眠时长对CVD发病的影响。结果 2011—2020年,我国中老年人群CVD的发病密度为3.02%;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每天睡眠时长0~<7 h组的人群CVD累计发病风险最高(χ~2=15.43,P<0.01);Cox半参数模型显示,与睡眠时间7~9 h组的中老年人相比,睡眠时长0~<7 h组CVD患病风险增高(HR=1.14,95%CI:1.04~1.24),睡眠时长>9 h组的中老年人患CVD的风险与7~9 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03,95%CI:0.96~1.11)。RCS结果显示,当睡眠时长>2.5 h时,睡眠时长与CVD发病风险大致呈“L”型相关(χ~2=6.42,P=0.04)。结论 睡眠时长0~<7 h会增加中国中老年人群患CVD的风险,睡眠时长>9 h不会增加CVD患病风险。
2025年06期 v.26 697-7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3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李晨阳;王希;任洛莹;黄子木;张骋;薛璐珊;王莉;房瑞玲;
目的 了解山西省大学生的营养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开展营养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于2024年1—3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医、理、农、工不同学科在校大学生共1 634名,以匿名自填问卷形式进行营养素养调查,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营养素养(基本知识与理念、生活方式与饮食行为、基本技能)以及愿意接受的提升营养素养的途径。营养素养根据中国一般人群营养素养评价量表的赋分标准计算总分及各维度得分,60~<80分为及格,≥80分为优秀。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大学生营养素养的影响因素。结果大学生营养素养总得分(66.20±9.56)分,及格1265人(77.42%),优秀113人(6.92%)。不同性别(t=-4.162,P<0.001)、文化程度(F=6.799,P<0.001)、家庭月总收入(F=4.926,P<0.001)、父母亲学历(F=4.385,P<0.001)的大学生营养素养总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医学生的营养技能得分高于其他学科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P=0.011)。性别(t=-4.17,P<0.001)、文化程度(t=4.52, P<0.001)、家庭月总收入(t=2.39, P=0.017)、父母亲学历(t=2.00,P<0.046)是影响营养素养总得分的主要因素。家庭成员是否患有慢性病对生活方式与饮食行为得分(t=-4.80,P<0.001)、基本技能得分(t=3.82,P<0.001)都有影响,而基本知识与理念主要受文化程度的影响(t=2.93,P=0.003)。短视频、科普教育讲座是大学生最愿意接受的提升营养素养的健康教育途径。结论 大学生的营养素养水平较低,性别、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父母文化程度是影响营养素养具备率的主要因素,亟待开展针对营养基本知识与理念、生活方式与饮食行为和基本技能的综合性营养健康教育。
2025年06期 v.26 703-7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7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朱琴;赵智娴;唐婷婷;崔文龙;余文;何丽芳;邱钰婷;
目的 了解2018—2022年云南省边境地区百日咳疾病经济负担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2018—2022年云南省边境地区百日咳报告的病例,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和医院信息系统获得患者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百日咳患者274例,男女性别比例1.17∶1,发病年龄中位数为4个月,<1岁儿童193例(70.44%)。总经济负担、直接经济负担、间接经济负担的中位数分别为8065.88(5 112.04,13 018.23)元、5 577.75 (2 917.27,9 052.44)元、2 055.90 (1 342.50,4 023.00)元。门诊和住院的总经济负担中位数分别为1 627.50元和9 349.60元(Z=-9.325,P<0.001);住院时间0、1~<8、8~<15、≥15 d总经济负担中位数分别为1 627.50元、6 921.98元、10 950.53元、18 909.20元(H=157.196,P<0.001);初诊医疗机构省、州市、区县、乡村/私人诊所总经济负担中位数分别为19 586.00元、9 442.65元、4 972.76元、1 461.24元(H=62.162,P<0.001);高经济水平地区和低经济水平地区的总经济负担中位数为9 580.58元和7 314.78元(Z=-2.362,P=0.018);白喉-破伤风-百日咳疫苗接种中未接种、1剂次、2剂次、3剂次、4剂次、不详的总经济负担中位数分别为8 804.80元、6 595.44元、10 950.53元、7 338.41元、7 436.00元、7 607.34元(H=11.947,P=0.036)。结论 2018—2022年云南省边境地区百日咳经济负担较重,主要经济负担为直接经济负担,需加强边境地区百日咳的防控、提高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对百日咳的诊治能力,合理控制医疗成本,提高疫苗接种及时性,以降低百日咳疾病经济负担。
2025年06期 v.26 709-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1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江佳艳;钱香玲;王欣;田琛霞;尹贤哲;杨惠英;刘银梅;
目的 构建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患者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s,MDRO)感染的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为早期识别、干预、降低MDRO传播风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8—2022年上海市某三甲医院ICU的住院患者,发生MDRO感染的患者为病例组,未发生MDRO感染的患者为对照组,将12 207例住院患者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8 544例)和验证集(3 663例),使用竞争风险分析法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通过一致性指数(C指数)、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进行验证。结果 2018—2022年ICU患者的MDRO医院感染发生率为3.65%(446/12 207)。MDRO患者的主要感染部位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91例(42.83%)、下呼吸道(跟导管无关) 141例(31.61%)、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63例(14.13%);主要检出耐药菌分别为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enterobacteriaceae,CRE) 234例(52.47%)、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Acinetobacterbaumannii, CRAB) 196例(43.95%)、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Staphylococcusaureus,MRSA) 41例(9.19%)。训练集和验证集的基本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显示,手术风险比(hazard ratio, HR)为2.01、入住ICU时间(10~<20 d:HR=1.78;20~<30 d:HR=3.01;≥30 d:HR=3.46)、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1~<7 d:HR=2.73;7~<14 d:HR=4.81;14~<21 d:HR=4.86;≥21 d:HR=5.13)、气管插管或切开时间(1~<7 d:HR=3.47;7~<14 d:HR=4.36;14~<21 d:HR=3.79;≥21 d:HR=2.92)是发生MDRO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验证结果显示,训练集和测试集预测入ICU 7 d时MDRO感染风险的AUC值分别为75.93 (72.58~79.22)、73.31(68.06~78.63),均高于单一影响因素的AUC值。结论 基于竞争风险分析建立ICU患者MDRO医院感染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与预测价值,能为临床识别高危患者,采取更具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2025年06期 v.26 715-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3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谭馨;卢雨航;王德艳;杨利;谭天林;付婷婷;魏琴;赵寒冰;李淼晶;
目的 探讨我国老年流动人口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提高流动老年人健康素养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使用STATA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描述性分析,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比较,使用R4.2. 2软件构建随机森林模型进行特征重要性排序,将模型中筛选出来的重要变量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在12 363名流动老年人中,男性6 222例,女性6 141例,自评不健康率18.32%(2 265/12 363)。随机森林结果显示,当变量个数为5时,平均袋外估算误差率(out-of-bag error,OOB Error)最低,特征重要性排名前5位的分别为家庭月收入、年龄、流动范围、是否接受健康教育和是否签约家庭医生。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家庭月收入(1 500~<3 000元:OR=0.41,95%CI:0.35~0.47; 3000~<6000元:OR=0.31, 95%CI:0.26~0.35;≥6000元:OR=0.21, 95%CI:0.18~0.24)、年龄(70~<80岁:OR=1.93, 95%CI:1.72~2.17;≥80岁:OR=4.23, 95%CI:3.27~5.47)、流动范围(省内跨市:OR=1.28,95%CI:1.15~1.43;市内跨县:OR=1.43,95%CI:1.26~1.62)、是否接受健康教育(OR=1.69,95%CI:1.53~1.88)是老年人流动人口健康状况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我国流动老年人自评健康总体较好,但健康水平仍有待提高。收入低、高龄、流动范围广以及未接受健康教育的流动老年人往往会面临更高的健康风险。
2025年06期 v.26 722-7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6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王玲莉;郑伟;杨旭辉;蒋皓;曾文芳;吕烨;
目的 了解杭州市食源性沙门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沙门菌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2023年采集杭州市16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感染性腹泻病例的粪便或肛拭子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并对分离的沙门菌进行血清分型,分析食源性沙门菌感染的季节性分布,并对沙门菌感染者的人群分布特征及暴露食品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收集25 442例感染性腹泻患者及其样本,沙门菌总检出率4.72%(1 200/25 442),其中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为优势血清型。人群分布中,0~<6岁年龄组检出率最高,为16.33%(476/2 915),散居儿童(18.61%,400/2 149)的检出率最高;夏秋季是沙门菌检出的高发季节,流行高峰区间为5月27日—9月29日,持续126 d,高峰日为7月29日;进食场所为家庭的病例中沙门菌检出率相对较高;散装食品、水果及其制品、肉及肉制品是沙门菌食源性疾病的高危食品。结论 杭州市食源性沙门菌感染具有明显的人群及时间分布特征,流行的血清型以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为主,相关部门应在流行高峰期加强对高危人群的针对性宣教工作,并加强对高危食物的监管。
2025年06期 v.26 728-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3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史绍腾;董轩;张勇;范翔宇;乔利春;王良佳;韩晶;
目的 分析中国1990—2021年中耳炎的疾病负担情况,并预测在2022—2035年的疾病负担变化趋势,为制定我国中耳炎的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使用2021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2021,GBD 2021)数据库,研究1990—2021年中国中耳炎疾病负担的相关数据,采用发病数、年龄标化发病率(age-standardized incidence rate,ASIR)、患病数、年龄标化患病率(age-standardized prevalence rate,ASPR)、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s)、年龄标化DALYs率(agestandardized 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 rate,ASDR)等指标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1990—2021年中耳炎疾病负担的变化趋势,并使用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ARIMA)预测2022—2035年中耳炎的ASIR、ASPR、ASDR。结果 2021年,中国中耳炎的发病数、患病数和DALYs数与1990年比较,分别下降了10.64%、25.56%、26.80%,ASIR、ASPR、ASDR下降了0.11%、22.26%、30.37%。1990—2021年女性ASIR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 991.107,P<0.001);男性中耳炎的患病数、DALYs数、ASPR、ASDR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085、-7.252、-4.320、4.620,P<0.001)。Joinpoint回归分析显示,1990—2021年中国中耳炎ASIR基本维持稳定(AAPC=-0.00, P<0.001),而ASPR基本呈下降趋势(AAPC=-1.10%, P<0.001), ASDR呈下降趋势(AAPC=-1.20%, P<0.001)。预测2035年中国中耳炎ASIR、ASPR、ASDR将分别达到4 178.33/10万、1 285.51/10万、21.09/10万,与2021年比较,ASIR保持不变,而ASPR与ASDR将继续呈下降态势。2021年,我国中耳炎的ASIR低于全球、高社会人口指数(sociodemographic index, SDI)国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07.554、-60.596, P<0.001);ASPR则低于全球,高于高SDI国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34、16.615,P<0.05)。中国中耳炎ASDR也是低于全球,高于高SDI国家(Z=-4.478、16.145,P<0.05)。结论 我国的疾病负担虽然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是仍然高于高SDI国家,应进一步完善中耳炎筛查方法,以儿童为重点人群,加强中耳炎相关健康知识宣传,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以减轻中耳炎疾病负担。
2025年06期 v.26 735-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9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周静静;竟广群;贺琴;沈雁;
目的 分析安徽省蚌埠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趋势和寿命损失,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8—2022年蚌埠市心脑血管疾病死亡资料,采用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平均减寿年数(average years of life lost,AYLL)、潜在减寿率(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 rate,PYLLR)、标化潜在减寿率(standardized 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 rate,SPYLLR)等指标描述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水平及寿命损失,通过Joinpoint模型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PC)并进行率的时间趋势分析。结果 2018—2022年蚌埠市心脑血管疾病年均死亡率387.25/10万、标化死亡率252.97/10万,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APC=7.13%),标化死亡率无趋势变化;男性粗死亡率(415.82/10万)高于女性(357.88/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4.85,P<0.05)。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是死因顺位前三位的心脑血管疾病。2018—2022年蚌埠市居民心脑血管疾病PYLL为282 367.56人年,PYLLR为16.84‰,SPYLLR为15.24‰,AYLL为4.35年,PYLLR和SPYLLR的变化呈上升趋势(APC=4.50%、3.21%),慢性风湿性心脏病是AYLL最高的病种。结论 蚌埠市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潜在减寿率均较高,危害居民生命健康,亟需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防控措施。
2025年06期 v.26 742-7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9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李臻;唐林;李学燕;王富珍;刘璞;白云骅;石倩;马建新;尹遵栋;贾滨;
目的 评价流感疫苗对呼吸道感染及流感样症状(influenza-like illness,ILI)的保护效果,为推动我国流感疫苗接种策略的制定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方法 在北京市朝阳区某公共卫生单位采用快速问卷调查方式,收集单位职工及同住人基本信息、2023年9月15日—12月31日呼吸道感染情况以及流感疫苗接种信息,通过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初步获得流感疫苗对呼吸道感染及ILI的保护效果。结果 本研究调查对象共708名,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387例(54.66%),诊断为ILI 175例(24.72%)。其中0~<19岁年龄组呼吸道感染和ILI罹患率均最高,分别为79.31%(92/116)和51.72%(60/116)。流感疫苗总接种率31.36%(222/708),接种流感疫苗对预防呼吸道感染和ILI的总体保护效果分别为45.43%(95%CI:21.84%~61.90%)和44.11%(95%CI:14.04%~63.66%)。流感疫苗对≥49岁人群预防呼吸道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护效果(95%CI)为56.22%(7.06%~79.37%)。接种后≥8周预防呼吸道感染和ILI效果显著,保护效果(95%CI)分别为85.32%(95%CI:75.69%~91.13%)和83.17%(95%CI:64.67%~91.98%)。三价和四价流感疫苗对呼吸道感染和ILI的保护效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者的保护效果基本一致。结论 接种流感疫苗对呼吸道感染和ILI均有中等保护效果,且对≥49岁人群预防呼吸道感染效果显著。流感季来临前及早接种可在流感高峰期时获得较高的保护效果。当前流感疫苗接种率较低,应进一步加大流感疫苗接种宣传力度,提高流感疫苗覆盖率。
2025年06期 v.26 748-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5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陈珊;周浩;
目的 分析珠海市儿童呼吸道常见病原体感染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为儿童呼吸道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4年6月珠海市某医院儿科出院患儿资料11 138份,按照性别、年龄、季节对资料进行分层分析,采用χ~2检验及Bonferronoi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11 138例患儿中,呼吸道病原体总感染率52.72%(5 872/11 138),女性患儿感染率(55.99%)略高于男性(50.32%)。感染率最高的前三种病原体依次是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MP)(34.94%)、流感病毒(influenza A and B viruses,InfA/B)(8.24%)与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HI)(7.26%)。MP、HI、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和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SP)的感染率在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432、4.788、5.820、4.260,P<0.05)。婴儿组、幼儿组、学龄前儿童组以及学龄期儿童组感染率分别为36.03%(596/1 654)、48.87%(1 583/3 239)、55.87%(2 112/3 780)与64.14%(1 581/2 465),其中学龄期儿童组感染率最高,与其他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7.986,P<0.001)。MP、InfA/B和SP更易在学龄期儿童之间传播,而RSV更容易造成<3岁婴幼儿感染。春、夏、秋、冬感染率分别为54.13%(1 620/2 993)、52.44%(1 281/2 443)、49.87%(1 396/2 799)与54.25%(1 575/2 9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85,P=0.003)。结论 2019年1月—2024年6月珠海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为MP、Inf A/B和HI,且病原体感染率与性别、年龄和季节等因素有关。
2025年06期 v.26 754-7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4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