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明宽;滕人聪;刘玉舒;李涛;张灿有;李玉红;张慧;
目的 对多种老年人肺结核筛查策略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为各地开展老年人肺结核筛查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基于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结合老年人是否具有肺结核症状、高危因素并选择不同筛查工具(X线胸片、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和Xpert)拟定了8个主动筛查策略,以Markov模型模拟1个被动发现策略和8个主动筛查策略下10万名65岁社区老年人肺结核发生、发展,并预测15年后肺结核检出病例数、因肺结核死亡数以及质量调整生命年(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s,QALYs)和投入总成本,并进行成本/效果(效用)评价。结果 相对于被动发现策略,8个主动筛查策略多检出222~561例肺结核患者,每减少1例肺结核死亡增量成本为37 457~191 996元,每增加1个QALY,增量成本3 672~18 834元。共筛选出4个优势策略:对可疑症状筛查阳性者进行X线胸片检查、对可疑症状和高危因素并联筛查并对有其一者进行X线胸片检查、对可疑症状筛查后阴性者进行X线胸片检查、全员进行X线胸片检查。其中有3个相比其成本临近的策略增量成本效用比均<10 000元/QALY;另外1个策略为16 717.6元/QALY。结论 在社区老年人中采取任何肺结核主动筛查策略均能获得良好效果(效用),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在优势策略中合理选择使用。
2025年09期 v.26 1037-1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0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李翔;欧喜超;刘小秋;李玉红;邢睿达;杜昕;李涛;赵雁林;
目的 分析2021—2023年我国利福平敏感肺结核合并尘肺患者不良转归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完善结核病合并尘肺患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21—2023年在“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结核病子系统中登记的全国肺结核合并尘肺患者病例信息。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利福平敏感患者的转归情况进行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不良转归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021—2023年全国共登记利福平敏感肺结核合并尘肺患者7 730例,纳入治疗7 710例(99.74%)。总体不良转归766例(9.94%)。出现不良转归的患者中,非结核死亡413例(53.92%),失访121例(15.80%),治疗失败84例(10.96%),因结核死亡37例(4.8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a OR=2.83,95%CI:1.11~7.24)、复治(a OR=1.55,95%CI:1.22~1.96)、2月末痰检结果为阳性(a OR=2.23,95%CI:1.63~3.06)或未评估(a OR=14.50,95%CI:11.96~17.59)、未使用固定剂量复合制剂(fixed-dose combination, FDC)(a OR=1.24, 95%CI:1.01~1.52)、服药情况未知(a OR=3.32,95%CI:1.10~10.03)或未规则服药(a OR=4.53,95%CI:3.53~5.80)是患者出现不良转归的独立危险因素。家务及待业(a OR=0.68, 95%CI:0.50~0.92)和其他职业(a OR=0.45, 95%CI:0.23~0.88)、未患其他合并症(a OR=0.76,95%CI:0.60~0.95)、未发生不良反应(a OR=0.38,95%CI:0.21~0.69)是降低不良转归风险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我国利福平敏感肺结核合并尘肺患者的不良转归率高于一般肺结核患者。≥65岁老年人、复治、2月末痰检未转阴、治疗期间未使用FDC或未规则服药的患者是应重点关注的高风险人群。
2025年09期 v.26 1045-1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5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李玉红;李雪;王嘉;王前;刘小秋;
目的 分析2016—2023年我国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筛查情况,为优化筛查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16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肺结核患者病案信息及密切接触者登记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评估不同时间和疫情地区的密切接触者检查及检出情况。结果 2016—2023年我国登记病原学阳性患者2 286 591例,密切接触者5 502 060例,整体密接比为2.02 (IQR:1.21~3.00)。不同结核病疫情等级地区的密接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4.987,P=0.083)。症状筛查率为99.61%,结核病检查率为80.95%;家庭内检查率(77.87%)低于家庭外(88.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 093.903,P<0.001),且高疫情地区检查率(76.45%)低于中(82.03%)、低疫情地区(8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共检出活动性肺结核患者37 902例,总检出率为0.85%;家庭内检出率(1.04%)高于家庭外(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 465.421,P<0.001)。密切接触者检查发现病例贡献率为0.76%,高疫情地区贡献率(1.40%)高于中疫情地区(0.58%)、低疫情地区(0.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我国肺结核密切接触者筛查覆盖率总体较高,可有效发现部分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但筛查效率仍有显著提升空间。建议进一步优化筛查策略与实施流程,推进分级精准化管理,以提升病例发现效能。
2025年09期 v.26 1052-1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2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邓琼;向天新;周芸;康秀华;肖声平;章吉威;黄宜辉;卿城;庞水子;
目的 对江西省部分地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进行肺结核感染控制相关知识、信念、行为(知信行)情况进行调查,为医疗机构的肺结核感染控制提供科学指导依据。方法 2023年7月采取网络问卷调查方式对江西省部分地市三级综合医院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肺结核感染控制知信行进行分析。结果 共发放问卷2 194份,回收1 934份有效问卷,肺结核基本知识及防控知识知晓率97.60%;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认同总体平均得分为(4.4±0.8)分,不同地区之间感染控制措施认同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50,P=0.278),不同问题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4.080,P<0.001);感染控制措施总体执行率为92.36%,不同地区措施执行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11,P<0.001),九江市执行率最高(94.84%);不同岗位人群知晓率、感控措施执行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63、9.607,P<0.05)。结论 江西省医务人员对肺结核基本知识掌握较好,对就诊者的常规咳嗽筛查措施执行不到位,应加大对咳嗽就诊者的常规筛查力度,部分地区对肺结核防护措施及传播风险认识不到位。
2025年09期 v.26 1058-1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9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吴玉婷;吴蔚;李玲;邱玉冰;许琳;
目的 分析2005—2023年云南省≥60岁老年肺结核患者的发现情况,为老年肺结核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子系统“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05—2023年云南省报告登记的≥60岁老年肺结核患者资料,描述其就诊延迟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就诊延迟情况的影响因素。结果 2005—2023年云南省≥60岁老年肺结核患者就诊延迟时间间隔中位数由2016年之前的41(15,96) d下降至2016年及之后的25(8,6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7.983,P<0.05);与≥85岁年龄组相比,其他年龄(60~<65岁:OR=1.38, 95%CI:1.23~1.55; 65~<70岁:OR=1.32,95%CI:1.17~1.48;70~<75岁:OR=1.24,95%CI:1.11~1.39;75~<80岁:OR=1.15,95%CI:1.02~1.29),农民(OR=1.20,95%CI:1.15~1.26),民族为壮族(OR=1.22,95%CI:1.12~1.33)、苗族(OR=1.12, 95%CI:1.02~1.23)、傈僳族(OR=1.24, 95%CI:1.12~1.38)、拉祜族(OR=1.67,95%CI:1.44~1.95)、回族(OR=1.20,95%CI:1.04~1.39),地区类别为自治县(OR=1.18,95%CI:1.13~1.22),病原学结果为阳性(OR=1.36,95%CI:1.11~1.67),有既往抗结核治疗史(OR=1.22,95%CI:1.16~1.29)是老年患者发生就诊延迟的危险因素。结论 云南省老年肺结核患者的就诊延迟时间间隔在主动筛查实施后大幅缩短,在今后的筛查工作中应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对危险因素老年患者的发现以及诊疗能力,减少结核病传播。
2025年09期 v.26 1064-10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0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张婷;吴成果;郑登虎;汪清雅;刘书亚;
目的 分析2015—2024年重庆市利福平耐药肺结核(rifampicin resistant pulmonary tuberculosis,RR-PTB)的发现变化趋势,评估耐药结核病防治政策和措施实施效果,为控制耐药结核病提供依据。方法 从“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获取2015—2024年重庆市肺结核患者登记、耐药筛查相关数据,采用世界卫生组织估算方法估算重庆市RR-PTB患者数,分析不同年份耐药筛查率、耐药检出率、药敏方法、耐药确诊时间以及估算数,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5—2024年重庆市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耐药筛查59 117例,年均耐药筛查率71.36%(59 117/82 844),筛查率由2015年的14.69%(829/5 644)逐年提升至2024年的93.99%(9 128/9 712),快检占比由2015年的20.63%(171/829)增加至2024年的98.96%(9 033/9 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_(趋势)=31 870.238、20 388.054,P<0.001)。发现RR-PTB患者6 401例,耐药检出率为11.08%,新患者耐药检出率4.89%(2 438/49 856),复发患者耐药检出率30.04%(1 901/6 328)、复治患者耐药检出率70.30%(2 062/2 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 256.331,P<0.001)。RR-PTB确诊时间间隔由2015年的95.5 d缩减至2024年的6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_(趋势)=451.020,P<0.001)。2015—2024年RR-PTB发现率呈上升趋势,2024年发现率达53.51%(672/1 256),新患者、复发和复治患者发现率分别为79.70%(383/481)、82.14%(194/236)、17.62%(95/539)。结论 重庆市利福平耐药肺结核发现能力逐步提高,但RR-PTB发现率仍有提升空间,尤其是复治患者。应加强各级机构结核病实验室能力以及人员培训,提高RR-PTB患者发现率。
2025年09期 v.26 1070-1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9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顾卓婷;祝丽红;任飞林;魏琪;顾伊洪;
目的 了解湖州市居民结核病核心知识知晓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结核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3年7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并运用描述性分析、χ~2检验、LASSO-logistic以及常规logistic方法对结核病核心知识知晓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共调查湖州市居民3 179名,结核病核心知识全部知晓率为34.51%。LASSO-logistic回归显示,文化程度高(OR=9.21, 95%CI:3.16~26.90)、社会信任度高(OR=1.17,95%CI:1.12~1.23)、社会参与度高(OR=1.22,95%CI:1.15~1.30)、有较强的结核病防治信念(OR=1.20, 95%CI:1.08~1.32)和持积极结核病防治态度(OR=1.13,95%CI:1.03~1.24)的居民结核病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较高。结论 湖州市低文化程度人群是未来健康教育工作重点关注的群体,应创新宣传方式,提升公众社会参与度和社会信任度,降低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2025年09期 v.26 1077-1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2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王华;艾丽孜热·艾尼瓦尔;马富兵;刘博;兰延霞;陈云国;栾晓倩;白雪;麦尔哈巴·吐尔干江;彭雯;孙孟姊;丁毓磊;
目的 调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某师市成年居民超重肥胖及中心型肥胖患病情况,分析不同膳食模式对超重肥胖及中心型肥胖的影响,为肥胖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2024年4—10月,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某师市成年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对分类变量进行描述,膳食模式的分类通过主成分因子分析法,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超重肥胖风险因素。结果 共收回33 385份有效问卷,有效率84.21%。新疆兵团某师市成年居民超重肥胖者19 476例,患病比例为58.34%,中心型肥胖者13 672例,患病比例为40.95%,其中男性、女性分别为15 551例(46.58%)和17 834例(53.42%)。对16种膳食主成分因子分析,将新疆兵团某师市成年居民膳食模式共归纳为3种,分别为城镇膳食模式、牧区膳食模式及含糖饮料模式,均在成年人群超重肥胖及中心型肥胖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城镇膳食模式和含糖饮料模式与成年居民超重肥胖及中心型肥胖的患病风险相关(P<0.05),对性别进行分层分析后,城镇膳食和含糖饮料模式仍是危险因素(P<0.05)。结论 新疆兵团某师市成年人群超重肥胖及中心型肥胖患病比例较高,其中城镇膳食模式与含糖饮料模式与居民超重肥胖及中心型肥胖的患病高风险相关,需倡导合理膳食,提升居民健康膳食素养。
2025年09期 v.26 1083-10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9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吴韶彬;林毅翔;张明雅;邱月锋;谢剑锋;
目的 分析福建省美沙酮维持治疗(methadone maintenance treatment,MMT)患者服药退出情况及影响因素,为提高美沙酮维持治疗率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6年9月—2024年12月在福建省戒毒药物维持治疗门诊接受MMT的服药人员,收集其一般人口学资料、吸毒史、服药情况等信息,使用寿命表分析维持治疗时长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退出治疗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9 638例患者,最长治疗时间为18.23年,中位时间1.77年,入组治疗0、 1、 5和10年的累积维持治疗概率分别为60.94%、47.65%、 21.86%和6.38%。结果显示,在职(HR=0.90, 95%CI:0.86~0.94)、汉族(HR=0.67,95%CI:0.60~0.75)、吸毒时间>10年(HR=0.93, 95%CI:0.89~0.97)、单纯口吸或烫吸(HR=0.90,95%CI:0.86~0.95)的患者退出风险较低;而无强制隔离戒毒史(HR=1.10,95%CI:1.04~1.17)、独居(HR=1.24, 95%CI:1.16~1.34)、乘坐公共交通前往服药点(HR=1.08, 95%CI:1.03~1.13)、路途花费时间长(HR=1.10, 95%CI:1.04~1.15)、合并HIV/HCV/梅毒感染(HR=1.41,95%CI:1.34~1.47)、最近1次吗啡尿检阳性(HR=1.86,95%CI:1.78~1.95)是脱失的促进因素。结论 福建省MMT患者脱失率高,影响因素复杂,应优化治疗机构的布局和提升服务质量,同时对退出风险高的患者加强宣传干预和人文关怀,将其维持在治疗队伍中,减少脱失。
2025年09期 v.26 1090-1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0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路媛;刘根贤;杨晓梅;朱雨辰;郑守娟;李素云;
目的 分析2016—2023年日照市围生儿出生缺陷发生情况,为出生缺陷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6—2023年在日照市出生缺陷监测医院内分娩的围生儿数据资料,运用Joinpoint回归模型以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分析出生缺陷发生率变化趋势,选择最优GM(1,1)模型预测围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结果 2016—2023年日照市监测围生儿125 502例,出生缺陷儿1 949例,平均发生率155.30/万,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49,P<0.01);严重多发致残出生缺陷儿55例,平均发生率4.38/万,发生率呈下降趋势,但下降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3,P=0.152)。2016—2023年日照市围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呈上升趋势(APC=8.77%,P<0.01)。乡村和母亲年龄20~<25岁围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存在转折点,除母亲年龄20~<25岁围生儿发生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他年龄组呈上升趋势(P<0.05),2025年日照市围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预测值为240.30/万。结论 2016—2023年日照市围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呈增长态势,变化趋势存在性别、城乡、年龄等分布差异,应进一步提高日照市出生缺陷防治水平,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2025年09期 v.26 1096-1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5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戴政;刘学通;项春;李全乐;
目的 调查分析我国公共卫生医师(公卫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临床培训基地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为完善公卫医师规培临床阶段培训、推进医防融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在我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各选取1个有代表性的临床培训基地,开展问卷调查,分析组织实施情况,对当前培训效果和质量相关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价,围绕8个维度进行自我评分分析。结果 19个临床培训基地均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关基地,均设有培训管理职能科室,18个基地配备专职管理人员,5个基地配齐承担教学任务的专业科室。不同地域临床基地师资的职称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099,P<0.001),不同地域、学员容量临床基地的师资工作年限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371、13.334,P<0.05),有13.72%(201/1 465)的师资曾接受过培训。8个基地安排公卫医师学员与住院医师学员一同带教培训。9个基地采用临床见习/实习培训方式,14个临床基地安排完成本基地学习后的总考核。在师资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学员容量≥30人的基地好于学员容量0~<30人的基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在学员管理制度建设方面,首批试点基地好于后续加入试点基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基地认为对当前培训效果和质量影响程度较高的主要因素为临床培训阶段的培训内容和要求(88分)、公卫医师规培政策性文件或实施方案(87分)和指导教师准确理解并掌握如何带教学员(87分);最低的为“公卫医师没有处方权影响带教和培训效果”(55分)。基地自我评价中,“师资遴选、管理、考核及激励制度健全”评分最低,为(8.32±1.53)分。结论 19个临床培训基地具备较好的培训组织基础,但教学实施规范性不足,公卫医师无处方权已对学员带教方式和临床诊疗操作训练造成实质影响;提高公卫医师的临床培训质量需要更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细化技术方案支撑,建议逐步实现公卫医师处方权与公卫医师规范化培训相融通,推动医防深融合。
2025年09期 v.26 1101-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2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唐雪怡;王燕;熊梅;王硕;徐韬;
目的 分析凉山彝族自治州(凉山州) 6~24月龄婴幼儿营养喂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科学指导婴幼儿辅食喂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21年12月—2023年12月选择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进行横断面研究,将凉山州4个县6~24月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方式调查儿童过去24 h内辅食喂养情况,计算儿童生长发育迟缓、低体质量、消瘦以及最低膳食多样性(minimum dietary diversity,MDD)、最低膳食摄入频率(minimum meal frequency,MMF)和最低可接受膳食(minimum acceptable diet,MAD),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辅食喂养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共纳入1 052名6~24月龄儿童,MDD、MMF和MAD指标合格率分别为52.66%、48.48%和28.14%。婴幼儿辅食添加以谷类、根、茎类添加比例最高(84.60%),但6~<13月龄儿童富含铁的动物性食物(52.85%)及蛋类(44.31%)比例相对较低。在辅食喂养合格指标中,不同年龄MMF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15,P=0.018)。多因素分析显示,母乳喂养(OR=0.68,95%CI:0.52~0.90)和MDD指标(OR=0.75,95%CI:0.58~0.99)会降低儿童发生生长迟缓的风险;母乳喂养降低儿童低体质量的发生风险(OR=0.43,95%CI:0.32~0.58);父亲学历越高儿童发生低体质量的风险就越低(OR=0.48, 95%CI:0.30~0.77; OR=0.53,95%CI:0.28~1.02);父亲为彝族(OR=0.58, 95%CI:0.37~0.93)会降低儿童消瘦风险,傈僳族(OR=3.68,95%CI:1.06~12.77)会增加儿童消瘦的可能性;母乳喂养(OR=0.58,95%CI:0.39~0.85)是儿童消瘦的保护因素,主要看护人为父亲(OR=4.50,95%CI:1.62~12.49)、祖父母(OR=1.23,95%CI:0.69~2.18)等会增加儿童发生消瘦的风险。结论 凉山州婴幼儿体格发育情况有待增强,6~<13月龄婴幼儿应加强含铁的动物性食物及蛋类的摄入,提高膳食喂养种类均衡性,提升营养包的发放率和有效使用率,各卫生机构做好儿童辅食喂养方式的科普教育工作。
2025年09期 v.26 1108-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0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邵云平;金丽娜;陈小梅;张钦婷;石磊;刘锋;孙瑛;
目的 分析北京市海淀区流感发病强度变化及不同型别流感病毒的流行特征,为流感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7—2024年北京市海淀区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illness,ILI)病原学监测数据,分析病毒分布特征、时间序列季节性以及不同型别流感病毒变迁情况。结果 2017年第27周至2024年第26周,北京市海淀区哨点医院ILI病毒阳性率为17.94%(1 650/9 196)。甲型流感病毒阳性率(11.83%)高于乙型(6.11%)。2018—2019监测年度病毒阳性率最高(32.21%,267/829),2020—2021监测年度最低(0.12%,1/861)。25~<60岁人群阳性率最高(19.81%,1 150/5 804)。流感活动呈现冬季单峰,流行高峰多出现在第47周至次年第16周,流感病毒亚型交替流行。不同年份、年龄和季节流感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6.627、45.829、945.196,P<0.001);2018—2019监测年度后,未再检测到乙型Yamagata系。甲型H3N2亚型和乙型Victoria系成为优势毒株。结论 2017—2024年北京市海淀区流感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25~<60岁人群是重点防控对象。应持续加强流感病原学监测,并加强流感防控知识及疫苗接种的健康教育,以减少流感感染风险。
2025年09期 v.26 1115-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2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王洋;周志超;殷蜀梅;简伟研;高苏堤;杨倩倩;詹思延;王海俊;
目的 分析2014—2023年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学术影响力和研究热点,为制定科研发展规划和提高科研管理效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发文量、被引频次、国内外合作等进行综合分析,使用VOS viewer 1.6. 20软件对关键词进行共现和聚类分析。结果 2014—2023年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共发表英文论文4 970篇,总被引96 945次,篇均被引19.51次,学科规范化引文影响力1.50,被引表现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019年起该机构论文数量和Q1区论文占比均呈快速增长趋势,关键作者论文占比稳定在53.65%~58.07%,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和稳定的研究主导地位。该机构与123个国家或地区合作发表论文,国际合作论文占比均值为43.94%。2019年起该机构国际合作论文占比呈下降趋势,但国际合作论文中Q1区论文占比却呈持续上升趋势,表明该机构的国际科技合作已经进入到“质量优先”阶段。该机构围绕着慢性病防控、大气污染与健康、妇儿健康和传染病防控等多个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热点领域开展全方位研究。结论 2014—2023年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发表英文论文数量和质量均显著提升,国际科技合作更重视质量,涌现出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研究成果。未来应引导科技工作者加强与企业合作,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
2025年09期 v.26 1121-1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王川;罗佳;赵月;赵秋玲;
目的 分析北京市朝阳区活产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情况变化趋势,为朝阳区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北京市妇幼保健网络信息系统”2019—2023年北京市朝阳区分娩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进行统计分析,采用趋势性χ~2检验分析低出生体质量、巨大儿发生率时间变化趋势,采用Mann-Kenddall趋势检验对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作趋势分析。结果 研究纳入2019—2023年北京市朝阳区活产新生儿180 359名,新生儿出生体质量(3 272.48±490.88) g。早产儿发生率为7.21%(12 996名),不同胎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395,P<0.001)。低出生体质量发生率为5.52%(9 955例),由2019年的4.98%(2 534/50 863)上升至2023年的6.23%(1 796/28 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_(趋势)=68.948,P<0.001),女婴低出生体质量发生率(5.95%)高于男婴(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349,P<0.001)。巨大儿发生率为5.37%(9 690例),呈逐年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_(趋势)=149.827,P<0.01),男婴巨大儿发生率(6.74%)高于女婴(3.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4.531,P<0.01)。小于胎龄儿发生率为6.17%,大于胎龄儿发生率为14.63%。结论 2019—2023年北京市朝阳区新生儿整体出生体质量呈下降趋势,低出生体质量发生率仍较高。积极开展高风险人群监测,控制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在适宜范围,减少低出生体质量对母婴的不良影响。
2025年09期 v.26 1128-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7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高建琼;李国峰;张秀红;杨田;张蓉;田淑娟;裴浩天;赵菊芳;赵静;于冬;
目的 了解2019—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中学生抑郁症状流行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为制定和完善中学生抑郁预防策略与措施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内蒙古12个盟市的中学生,使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对中学生的抑郁情况进行调查,对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019—2023年共抽检学生280213名,2019—2023年抑郁症状检出率分别为28.97%、26.06%、24.28%、22.30%和21.6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1.75, 95%CI:1.67~1.83)、普高或职高(OR=1.63, 95%CI:1.56~1.71; OR=1.35, 95%CI:1.23~1.48)、网络成瘾(OR=3.66, 95%CI:3.21~4.17)、过去1个月曾被家长打骂(OR=2.67,95%CI:2.53~2.81)、过去1个月在校园有时或经常被恶意取笑(OR=3.59, 95%CI:3.39~3.81; OR=6.53, 95%CI:5.75~7.42)、吸烟(OR=1.43, 95%CI:1.29~1.57)的学生抑郁症检出率高;住校(OR=0.87, 95%CI:0.83~0.91)、饮酒(OR=0.42, 95%CI:0.40~0.44)、过去1年未受到过严重伤害(OR=0.59,95%CI:0.54~0.63)的学生抑郁检出率更低。结论 内蒙古中学生抑郁倾向的危险因素为女性、普高或职高、网络成瘾、过去1个月曾被家长打骂,过去1个月在校园被恶意取笑,应针对以上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干预措施。
2025年09期 v.26 1134-1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8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